LA GUERRA
195x130cm
Óleo Sobre lienzo
战争
这幅画是即将在元宇宙中呈现的一系列画作中的第二幅,同时也将在香港展出。 战争。 什么是战争?
“战争是对和平问题的懦弱解决方式。” —孟德斯鸠
战争是人类固有的行为,自古以来就伴随着人类的发展。 这幅画展现了一场正在上演的场景。画里呈现出一种戏剧性的画面,仿佛是在同一作品
中展示了多个场景,不同的情节依次上演。
作品展现了强者对弱者的压迫,他们的痛苦,以及历史上给人类造成最大伤害的一些象 征、徽章或旗帜,战争的生意及其虚伪的受益者,以及战争的荒谬性,等等。
画作分为明显的上下两部分。 在上部,展现了启示录中的四骑士。 在《圣经》的末章中,提到了四骑士将降临,毁灭地球的广阔区域。这四位骑士分别是
战争、饥荒、瘟疫和死亡。他们是《启示录》第六章第一部分中描述的四位骑士。这章
讲述了上帝右手中握着的一卷书卷,上面有七个封印。在这个场景中,耶稣揭开了前四 个封印,释放出了骑着马的四位骑士。据解释,他们分别代表征服或荣耀、战争、饥荒 和死亡。这些骑士如同地狱的巨兽一般出现在画作中,他们的眼睛透出战争的疯狂,俯 视着一座燃烧的城市。在他们身后,一只巨大的手提醒我们,那是原子爆炸形成的蘑菇 云,最终将无可避免地将我们吞噬。无论是神话还是迷信,背后总是有人类的手在推动 着这一切:射出子弹、签署文件或执行判决,没有这只手,就不会有冲突。
画面中央左右两侧的两张吼叫的脸,表现了男人和女人在遭遇残酷的战争及其后果时的 痛苦反应。
在画作的下半部分,是一个展示受害者处于不同痛苦状态的场景,从最初的惊讶和恐 慌,到最终只剩下空洞、匿名、无人性化、沉默和被遗忘的冲突遗骸。(堆积的头骨)
在左下角我们可以看到:
-越南战争中的女孩,她出现在由尼克·乌特拍摄的一张著名照片中,这张照片传遍全球, 并获得了普利策奖。
1972 年 6 月 8 日,在越南战争期间,一架美国飞机在长槟镇上空投下了一枚凝固汽油 弹,燃烧了这个女孩,她因极度的痛苦而惊恐地奔跑。
(尝试理解一下女孩当时的痛苦,可以想象,凝固汽油弹的燃烧能力比汽油还强,除非 氧气耗尽或被完全浸入水中,否则它永不熄灭。)
-康·尼勇男孩倒在地上,奄奄一息,因饥荒和营养不良而死,一只秃鹫在他身旁等待他的 死亡。这张照片由新闻摄影师凯文·卡特于 1993 年在苏丹拍摄。卡特乘坐飞机访问了苏 丹艾约德村,目的是揭露该国的饥荒和战争。在离开前,他看到一个营养不良的婴儿躺 在沙地上,身旁正对着一只秃鹫,这两个强烈的象征是对当时发生在那个地方的灾难性 人道危机的最佳隐喻,这也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人道灾难之一。
这张照片也获得了普利策奖。(该照片的作者几年后因无法忍受被指责没有帮助孩子而 只顾拍照的舆论压力,自杀了。)
-叙利亚三岁男孩艾兰·库尔迪的尸体,他于 2015 年 9 月 2 日被发现在土耳其海滩上溺 亡。叙利亚难民是由于自 2011 年以来不断升级的暴力冲突而逃离该国的平民,这场战争 的残酷和野蛮程度不断加剧。为了逃离战争,成千上万的难民逃往邻国,如约旦、黎巴 嫩或土耳其,而这名无辜的小受害者在这场绝望的逃亡中丧生。
作品中还描绘了几个因营养不良而在身体上留下典型痕迹的孩子们,这些形象常常出现 在媒体中,并被许多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用来获利。
其中一个孩子已经跌入地下,不久将成为那些曾经拥有生命、拥有故事但却因一场不公 正的战争而被杀害的人的遗骸的一部分。
这些形象引发了社会对人类痛苦的病态好奇,但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对这些痛苦缺乏真正 的体会和参与。
在右下角是“毒花束”,象征着我认为历史上最不公正和最愚蠢的战争。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 1839 年至 1842 年间中国与英国之间的冲突。战争的导火索 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故意向中国引入印度种植的鸦片,并在中国进行贸易。这种鸦片(麻 醉药品)对英国人来说是重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也用来平衡英国从中国进口大量茶叶所 产生的贸易逆差。鸦片贸易因其对消费者的灾难性影响而被中国政府拒绝并禁止。执行 鸦片禁令的责任落在了中国钦差大臣林则徐身上。林则徐负责监督中国的鸦片禁令,他 曾就鸦片贸易向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提出抗议,尽管在英国和部分欧洲地区,鸦片贸易是 完全禁止的。最终,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中国击沉了一艘装载鸦片的船,这成为 英国王室派遣舰队攻击中国的借口。
作为这场灾难的结果,中国皇帝被迫签署《南京条约》,条约要求中国与英国开放自由 贸易,包括鸦片贸易,开放五个港口(其中最重要的是广州),并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150 年。这场战争的结果使得其他列强如美国、法国和俄罗斯也相继进入中国,并迫使 中国签署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作为这些条约的结果,1860 年,中国被迫开放另外 11 个 港口供国际贸易使用,进一步削弱了其主权。中国在保持其独立性方面的无力感在其后 与日本的战争失败(1894-1895)中变得更加明显,这场战争使中国失去了大量领土,并 在 1900 年义和团起义后更加严重。
另一方面,依然与中国有关,我还要提到历史上最血腥、伤亡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 “安史之乱” 安禄山,这位在画作中心右侧出现的人物,其名字以中文书法书写。
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冲突发生在公元 755 年至 763 年的中国。发动这场叛乱的将军以自 己的名字命名了这次起义,他举兵反抗当时的唐朝,唐朝在经历了一个繁荣时期后,已 逐渐衰落。在短短八年内,3600 万人丧生,占当时中国 6000 万人口的一半,其中包括 叛乱领袖本人,他被自己的儿子所暗杀。估计当时全球人口在 2 亿到 2.5 亿之间,这意 味着约有 15%的世界人口在这场冲突中死亡,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死亡率为 2%。
在作品中出现了巨大的秃鹫,作为食腐肉动物,它们等待着虚弱或死亡的时机采取行 动。这些动物通过优雅的领带展示了占据武器制造业前四名的国家,这些国家因对战争 的关注而在战争生意中获利。领带越大,武器销售越多。
在右下角,我们看到最大的秃鹫,它的领带上有美国国旗。然后在左侧有另外两个秃 鹫,一个代表俄罗斯,另一个则同时佩戴了代表法国和中国的领带。再往上方是一些其 他国家的秃鹫,它们的预算较少,但目的相同。
军事经济周期响应了防务经济的经济观点,也被称为“军备竞赛周期”。无论使用哪个名 称,它们都描述了从决定投资军事公共预算来应对所谓的武器。从需求到最终使用武器 的整个过程。总之,战争生意可以通过军事经济周期来解释,这个周期基于——和许多 其他经济部门一样——新自由主义逻辑、自由市场、私有化和减少监管。这导致了与个 人财富积累和防务工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密切相关的态度,形成了所谓的新自由主义军 国主义。此外,战争生意不仅限于武器和防务行业。战争需要大量资源,不仅包括武器 和军队,还包括物流、运输、食品、清洁、翻译服务和私人安保。
还有一种基于贪婪的战争,不仅涉及权力,还涉及资源:石油、钶钽铁矿、钻石、橡胶 等一切可以在市场上买卖的材料。经济利益是战争的一部分,而战争的发生是为了获取 利益。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数据,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出口 国。该国负责 2017 年至 2021 年期间全球近 39%的国际武器销售,而 2012 年至 2016 年 间这一比例为 32%。这一比例是排名第二的俄罗斯的两倍多。
普京领导的俄罗斯仍然排名第二,但其市场份额正在减少。在 2017 年至 2021 年期间, 俄罗斯约占全球武器出口总量的 19%,而前五年这一比例为 24%。根据 SIPRI 的说法,近 年来的下降是由于对其两个主要买家——印度和越南的交付量减少所致。
法国继续增加其武器出口量,而德国在全球武器市场中的相对重要性则有所下降。中国 在恢复国际销售后,取代德国成为第四大出口国。
继续讨论作品中的动物,作品中表现了大自然母亲在战争中表现出的最令人厌恶的一 面,秃鹫是腐食者,此外还有三种最常见的动物,它们出现在与贫穷、饥荒、肮脏和毁 灭相关的文学作品中,也就是说,战争场景中的动物。
这些动物分别是老鼠——最令人厌恶的动物之一。它们被认为是 14 世纪黑死病大流行的 传播者,这场瘟疫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疾病之一,尽管这一指责事实上是错误 的,但毫无疑问,它们在战争环境中也还是游刃有余。
苍蝇——总是令人讨厌的昆虫,它们在尸体和废物中横行,传播超过一百种不同的疾 病,其中许多是致命的疾病。痢疾、霍乱、疟疾、黄热病或登革热只是其中一些与苍蝇 和蚊子有关的疾病,自古以来就不断消减我们的人口。
最后是蟑螂——令人厌恶的昆虫,是许多人噩梦的源头。它们能够在下水道和其他令人 作呕的环境中生存,甚至能够适应极端环境,甚至可能在细菌战或核战争中幸存下来, 并以惊人的速度繁殖。
在战争中,没有人是真正的赢家,所有人都是失败者,甚至大自然也展现出其最恐怖的 一面。
全知之眼。 在其他作品中,这只眼睛通常保持中立,超然于争论之外。但在这里,它成为了自己行
动的牺牲品。手执行了命令,最终却把自己淹没,还咬住了自己,陷入了一个悲惨的循
环,这表明在战争中,所有人都是失败者,我们可能会唤起对同类、熟人甚至亲兄弟的 仇恨。在画作的中央,出现了在历史上造成最大屠杀的符号和旗帜。
宗教和政治意识形态。 宗教方面,十字架象征着基督教,星月象征着伊斯兰教。 在十字架的顶部,有一个“基督纹”。最初,基督教用一条鱼和内部的字母ΙΧΘΥΣ
(ichtus)来表示,这个希腊字母的缩写意为“耶稣基督,上帝之子,救世主”。直到 300
年后,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才在公元 312 年 10 月 12 日米尔维桥战役前,在天空中看 到基督纹,并在基督教中采用了十字架。君士坦丁一世带着他的军队前进,当他抬头望 向太阳时,看到了一道光芒组成的十字架,在十字架上方有拉丁语铭文“In hoc signo vinces”(凭此征服)。令人好奇的是,这个被全世界超过 24 亿信徒崇拜的宗教象征最初 竟是上帝赋予的征战之物。
在接下来的许多世纪中,基督教通过圣战、征服、宗教裁判所等手段征服、统治并屠 杀,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运动之一。
伊斯兰教自公元 7 世纪初出现以来,也犯下了许多错误和罪行,但其影响并未像基督教 那样显著和持久。然而,近年来,作为对西方的反应,极端伊斯兰主义下的军事化运动 正在不断涌现。由自称的伊斯兰国(ISIS)及其附属团体所犯下的谋杀被许多人认为是狂 热和疯狂的表现,或与《古兰经》有关。
但暴力与伊斯兰教之间的联系要复杂得多。要理解这一点,必须考虑一系列历史背景、 神学辩论以及阿拉伯世界与殖民体系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自 19 世纪以来至今的关系。
此外,像其他宗教经典一样,《古兰经》的诠释以及宗教和历史的运用成为暴力的理 由。一种普遍的误解是,成为穆斯林和成为伊斯兰文化的一部分与成为虔诚的宗教实践 者、原教旨主义者甚至是拥有暴力圣战政治计划者是一回事。
接下来是政治意识形态。 纳粹标志和镰刀锤子标志位于画作的中央。 纳粹标志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大屠杀,在西方被强烈地与纳粹主义和反犹太主义联系
在一起。然而,在印度、尼泊尔、蒙古、中国和日本等国家,纳粹标志并没有这种负面
含义。它经常出现在寺庙、商店、住宅的入口处,以及车辆和服装上,保持其象征好运 的精神意义。但不可避免的是,在这个政治符号下,我们会想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犯下的那些屠杀事件,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最具毁灭性的冲突。
在纳粹标志的旗帜下,大屠杀始于 1933 年,当时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掌权。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入侵波兰,战争就此爆发。作为回应,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德国军 队于 1940 年春天入侵西欧,导致全球约 5500 万人死亡。
镰刀和锤子 这个标志被共产主义政党使用。在这一标志下,共产主义国家发生了政治压迫,包括种
族灭绝、法外处决、流放、在劳动营中死亡以及人为造成的饥荒。
据估计,约有 8400 万人在这些事件中丧生。 其中 6000 万死于中国
2000 万死于苏联
200 万死于朝鲜
200 万死于柬埔寨
10 万死于东欧共产政权
10 万死于拉丁美洲
10 万死于西班牙内战共和区的镇压
3 万死于非洲
苏联:在 1918 年至 1922 年间,苏联进行了大量的人质枪决或在没有审判的情况下处决 囚犯,并对工人和农民进行了大规模屠杀;1921-1922 年大饥荒;1920 年顿河哥萨克人 的清洗和流放;1918 年至 1930 年期间使用古拉格集中营系统;1937-1938 年大清洗;
1930 年至 1932 年之间的富农流放;1932-1933 年间大饥荒期间导致 600 万乌克兰人死亡
(霍洛多莫尔);1939 年至 1941 年以及 1944 年至 1945 年间对波兰人、乌克兰人、波 罗的海国家、摩尔多瓦人和比萨拉比亚人的流放;1941 年伏尔加德国人的流放;1943 年 克里米亚鞑靼人的流放;1944 年车臣人的流放和 1944 年印古什人的流放。
柬埔寨:对柬埔寨城市人口的流放和灭绝。
中国:对藏人的镇压。
在作品下方中央,出现了一句拉丁文:“Si vis pacem, para bellum”(“想要和平,准备战 争”)这一矛盾的说法表明需要向敌人展示力量,以避免他们发现弱点并认为可以赢得战 争。这句话出自罗马作家弗拉维奥·韦杰修斯·雷纳托(Flavius Vegetius Renatus,383-
450)的作品《军事实录》。
在左下角,是著名的中国军事战略家孙子,其书法名字也出现在此。他的著作《孙子兵 法》成书于公元前 5 世纪,至今仍是最具影响力的军事战略书籍,对东方和西方的军事 思想、商业战术和法律策略等领域都有深远影响。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拼图象征着故事 或书籍的片段,这些片段可以被改变,或者说应该被改变。
最后,“傅科摆”
傅科摆是一块通过长绳悬挂的重物,持续摆动。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于 1851 年首次在巴黎 公开展示了这一实验,用来证明地球的自转。傅科使一个重达 28 公斤、长 67 米的摆动 起来,并记录到摆的振动平面以顺时针方向缓慢而持续地旋转,这一运动正是地球自转 的结果。
所有战争的共同原因 为什么会有战争? “正是由于人类对事物的急切需求,以及完全缺乏通过耐心或努力实现目标的能力,才导
致了战争的爆发,人类用力量夺取一切,将欲望变成了需求。”换句话说,就是人类无法
等待(时间)。
因此,傅科摆象征着时间,它不属于人类,而是超越地球,代表着宇宙的节奏,而不是 人类试图控制或为自身利益所改变的时间。在钢球中,反映出画作的环境。女孩的形象 变成了呐喊,像蒙克的《呐喊》一样,反映出人类的焦虑和痛苦,绝望地融入了超越时 间的混乱之中。
“人类必须终结战争,否则战争将终结人类。”—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
TACHI
www.tachipintor.com